金融海嘯後五大銳變系列 金融業洗牌 投銀將再起

美國保險巨擘—美國國際集團(AIG)去年9月爆發財務危機,向美國政府求援。這個遠在半個地球外的保險公司一出事,牽動不少台灣民眾的敏感神經。AIG在台灣有家子公司,正是老牌的南山人壽。

接下來,AIG要出售海外資產,一度傳出南山人壽也在出售之列,包括富邦金、國泰金到英商保誠人壽都被點名是可能的買主。

另外一家外商壽險公司ING安泰人壽,其發起的馬拉松路跑活動成功拉抬其知名度,但它也逃不過海嘯席捲,日前已被富邦金控買下。


金融業撿便宜 最佳時機


金融海嘯改變了民眾對金融機構認知,再大再有名的金融機構也可能會倒,這些大型國際金融機構恐怕自己都沒想到,有一天反過來被台灣的金融機構吃下。

正因為這波歐美總部受傷慘重,除了向政府伸手求援,得不到政府關愛眼神的,只好開始出售海外賺錢的子公司。

金融海嘯爆發,正是金融業撿便宜的最佳時機。有意出售的金融機構,紛紛透過財務顧問公司向「口袋最深」的國泰金控探詢,國泰金最近忙得不得了,忙著到處去看有意出售的公司。

國泰金卻不見得會下手。「就像買房子一樣,考慮的點很多,可能要看座落地點、看坪數、看價格、看風水,自己要知道哪一項是最重要的。在房價便宜的時後,多看看,但也不一定要買啊。」國泰金策略長李長庚說。


賣相差的銀行 乏人問津


既然要買,現在要的就是經營權。李長庚很坦白地說,像是南山,如果美國國際集團(AIG)只願意釋出南山49%的股權,「那麼很抱歉,國泰金沒興趣。」連國際的大型金融機構都開始求售,中小型金融機構更慘,政府雖然採取全額保障,但中小型銀行存款流失後,資金就不容易再回來,急著求售的情況下,市場上一下子供過於求,賣相差的乏人問津。

台企銀新任董事長蔡慶年說,政府不論公開或私下都應促成金融機構合併,這波金融海嘯後,是國內金融產業自然整併的最佳機會。


公營金融機構併購力強


而且公股金融機構也出現微妙變化,原本國際化腳步快、績效佳的兆豐金、第一金,在這波風暴中都受傷不小;反倒是,作風向來保守、穩健的公營金融機構,因衝擊小,反而最有能力展開併購,包括土銀在內,都興致勃勃。

不過,合庫總經理林田說得直接,他說:「國外法令都不清楚,如果有機會撿便宜,是本事高強的人。」尤其這波不少國際化的金融機構嚴重受損,自顧不暇,哪有餘力去撿便宜。

全球金融海嘯讓金融業大洗牌,除了機構的整併,有些業務更面臨存亡關頭。美國五大投資銀行被擊垮,台灣大型券商包括群益、寶來、元大等,多年來都懷著朝向投資銀行轉型的美夢,現在,這條路還要不要走下去?

「有人說投銀已死,這是錯誤的說法,投銀業務不會死。」匯宏顧問董事長楊子江說,包括財務顧問、承銷(underwriting)及資金募集等投銀業務,都不會死掉。

「傳統的投銀自己是不賭的,只賺手續費、是中介者的角色,但最近15年來,投銀變得很貪心,喜歡做交易。」楊子江說,最近幾年來投銀的執行長(CEO)都是交易員(trader)出身,賺錢講話就很大聲,投銀也逐漸違背核心業務,偏向做交易。以前投銀約有三成收入是靠交易,現在高達七、八成。

金融海嘯過後,投銀理應會逐步回歸本質。「投資人是健忘的,市場的需求還是存在。」券商高層主管說,投銀產業洗牌後,五年後又將是一條好漢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