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政院長吳敦義宣示即使八輕過關,也不會有九輕,凸顯石化產業外移投資趨勢。為此,中油積極啟動新加坡、馬來西亞及印尼等海外投資評估,擴大海外發展戰略;其中,印尼因早有痲瘋樹合作及印尼政府全力爭取支持,協商進展最快,目前初估總投資金額達28億美元的煉油及烯烴、SM、PTA合資計劃,雛形已經浮現。
印尼官方甚至期望儘速簽署投資合作意向書,引藉台灣煉油及輕油裂解、中間石化產業激勵經濟發展。
據悉,中油規劃的印尼投資案,除柏油、潤滑油等煉油事業外,還有輕油裂解的年產23萬噸乙烯、15萬噸丙烯所延伸的LLDPE、EG、BR 、SM及PTA等中間石化產品,合計初期投資總額達28億美元,自有資金、融資比各50%,持股結構採印尼、中油及泛中油石化體系業者持股各40%、 40%及20%。中纖、榮化及臺橡等石化業者頗具參加意願。
中油、印尼初期28億美元投資中,粗估廠區佔地約600至1,000公頃,煉油事業日煉量約10萬桶,石化上游原料乙、丙烯及苯年產規模各 23萬噸、15萬噸、11.5萬噸,及3.1萬噸丁二烯,向下延伸30萬噸EG 、16萬噸SM、20萬噸PTA及5萬噸BR,以供應印尼當地需求,每年營收貢獻約42.6億美元。
由於印尼政府對柏油、潤滑油及石化產業發展表達需求,投資規模從21億美元提高為28億元至30億美元,中油內部正積極展開書面細節評估作業,以高雄煉油廠、三輕設備轉赴陣地延續營運為初步主軸,並以投資報酬率14%為審查、投資協商標準。
為儲備營運成長能量,中油除規劃卡達投資擴產計畫外,若能把舊三輕運作效益再利用,增添產能規模,印尼可望成為卡達後,中油另一重要海外投資據點,並醞釀下一階段加碼契機。
中油內部評估,一般興建新煉油廠加計土地、利息等支出,總投資額約60億美元,若僅建廠費用約須40億美元,若把舊廠設備作為投資股權籌碼,投資需求約21億美元。至於年產23萬噸的舊三輕設備轉赴海外約可節省建廠30%至40%成本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