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第1家太陽能多晶矽業者在工業局所屬的宜蘭利澤工業區正式動土,雖然業者宣稱 2009年底可生產矽材料達4,000噸。但工業局預估2010年全球矽材料需求在14萬公噸,因此仍無法解決台廠中下游缺料的問題。不過,若山陽、元晶、福聚更多廠商加入上游料源生產,官方預估最快在2015年國產矽材料可完全供應台廠所需。台灣的國產太陽光電材料產值也上看新台幣400億元。
經濟部工業局召開記者會指出,雖然友達、中環切入薄膜型太陽能電池領域,但以發電效率來看,多晶矽的太陽能電池仍是市場主流。而原本國外有7家大型的多晶矽原料供應商包括挪威REC、德國Wacker、日本德山(Tokuyama)等,有不少材料廠以前都是虧本經營。直到近幾年因太陽能中下游需求大增,合約價格快速飆升,造成客戶瘋狂搶料。這對多晶矽材料100%仰賴進口的台灣太陽能光電產業而言十分不利。
工業局邀挪威大廠REC來台設廠遭婉拒後,政府轉向積極鼓勵廠商自建材料廠,並提供5年免稅優惠。官員表示,台灣使用的太陽能關鍵技術大都向國外買,還談不上研發,因此政府獎勵太陽能材料產業,可說是早年台灣從農業轉型工業的「進口替代」政策的翻版。
根據工業局掌握的資料,要蓋1座較低污染的材料廠約需60億元,1年可生產3,000噸~4,000噸材料。包括山陽科技、元晶、福聚太陽能、科冠能源及聯源光電等材料業者,總投資額將超過300億元。若台灣廠商能在2010年順利量產,預計產量將有1萬~2萬公噸。但工業局官員亦坦言,材料廠試車到量產在技術上有一段距離,並非每家廠商都能順利如期完成量產的技術。
外傳太陽能廠商為了搶料,簽了大量的天價合約,如今多晶矽現貨價大跌,恐造成台廠蒙受鉅額損失。工業局官員不願評論此事,但多晶矽材料佔太陽光電產品成本的5成以上,確實是市場再擴大的障礙。官員指出,太陽能發電每度成本在15元左右與燃煤每度2元相差很大,若沒有政府補助,太陽能產業很難玩下去。而德國非常重視太陽能發電,但太陽能發電量只佔總發電量的1%,就算太陽能發電普及,也無法扮演電力供應基載的角色。這個事實,短期內將不會改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